——记抗联老战士李敏阿姨近事 |
|||||||||||||
|
|||||||||||||
抗联老战士李敏 东北抗联精神宣传队到抗联老根据地亚布力演出。 宣传队宣讲抗战14年的浴血奋战史。 1924年11月出生在黑龙江省汤原县的李敏今年已经95岁了,她12岁参加抗联队伍,是抗联队伍里最小的女兵之一。当年她曾和赵尚志、冯仲云等一起高唱着抗联歌曲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她和战友们在抗日战场出生入死直到抗战胜利。 随着岁月的流逝,她的战友们都离她越来越远,仅有住在北京的98岁的李在德大姐和她还健在。可是,在她心里,她的战友包括革命伴侣陈雷同志从来就不曾离开过,她利用一切时间挖掘整理抗联资料,利用一切机会向人们宣讲抗联历史,她还用歌声传播抗联精神。她从没忘记自己曾是一名抗联战士,更肩负着宣传抗联的历史使命,她要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知道那段浴血奋战的过去,让所有的人珍惜现在的和平时光。 这是一位任何人见了都会敬佩的老人,她精神矍铄、精力充沛、健步如飞、谈笑风生。 为了走近她,我曾细细地品读她的《回忆录》,也曾在一年四季里无数次走进她的小院,走到她的身边,和她交谈,观察她的生活。有的时候我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是那个在战火中吃老鼠肉和乌拉草的小丫头吗?这是身怀绝技能跳伞、发电报、武装泅渡的女战士?这是在工厂里叱咤风云的带头人?这是在监狱里几乎爬着回家又顽强地站了起来的那个女人?她那弱小的身躯里到底蕴含多大的能量? 随着交往的加深,我们之间彼此信任和了解,老人家如一位慈祥的妈妈向我述说生活的点滴,而我就在这点滴中,慢慢在心中树立起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精神、有追求、有深情的可敬老人。 写她,就从她院子里那棵“老鸹眼子”树开始吧。 作者与李敏在“老鸹眼子”树下合影。 李敏在家中当起了义务讲解员。 “老鸹眼子”树背后的故事 走进位于鞍山街的李敏阿姨家,院子里墙脚下到处是刻着抗联歌曲和书信的石碑,小二楼门前挂着“东北抗日联军文化历史研究会”的牌匾。门前的园子里种了些应时的蔬菜,还有一个葡萄架,今年夏季里一场冰雹把春天里早早就结下的葡萄打没了,只剩下枝叶在架子上繁荣茂盛。 就在园子里面,有一棵最不起眼的树,平平常常的叶子,平平常常的绿,无花无果。每一次,李阿姨领着我们走在园子里,都要情不自禁地去抚摸它。 “你们可别小瞧这棵树啊,关键时候它能救命。”李阿姨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这棵树叫“老鸹眼子”,别名叫臭鼠李,长在山里。 1938年,陈雷同志和李敏阿姨的哥哥在西征的时候都受过伤,当时缺医少药,陈雷同志锁骨枪伤的地方溃烂发臭却束手无策。后来,他们在山上遇到一位山民,领着他们来到了“老鸹眼子”树下,告诉他们把树叶嚼烂敷在伤口上可治病。果然,他们的伤很快就治愈了。 从此,在山里打日本鬼子的抗联战士有了自己的“医生”,“老鸹眼子”树默默地为东北地区的抗战作着奉献。 几年前,李敏阿姨把它从伊春带回来,种在自家园子里,本来带回来两棵,可惜只存活了这一棵。每一次看到它,老人家一定是想念着离她而去的亲人——哥哥、丈夫、战友。这棵树寄托着老人家无限深情。 我也把这棵树从冬天拍到了秋天,它见证了老人家和我的情谊。 “李氏健身操”练了50年 几乎所有第一眼见李敏阿姨的人都会不约而同地问道:您也不像90多岁的人啊?您每天都吃什么?您是怎么锻炼身体的,有什么秘方吗?面对一连串的提问,李阿姨总是微笑着回道,我每天就是粗茶淡饭,最喜欢晚上喝点儿二米粥,吃点儿小菜,从不挑食。至于锻炼嘛,我当然有自己的方法了。 于是,老人家会把来客领到住宅前一棵老榆树下,老榆树粗粗的树干上拴着一条粗粗的绳子,李阿姨用一只手拽着绳子,开始表演她的“李氏健身操”。 健身操很简单,眼、手、足并用,从一个方向转180度到另一个方向,眼睛随颈部转动,手臂和腿甩动,每次一侧肢体大约甩动200下,直到感觉身体轻松发热再换另一侧,同样甩动200下。老人家说,遇到特殊日子没有锻炼,她会找机会补上这200下,练完了浑身出汗,她就在院子里散步。 可是,很少有人问,老人练多久了?我也是在和她闲聊的时候无意才知道,她竟然练了50年。 50年,她风雨无阻地锻炼,为了她那些死去的战友,她要亲眼目睹祖国的发展强盛,她要把抗联精神传承下去,她要整理完善那些遗失的抗联资料,她要……她有那么多事情要做,她一定要好好活着。 活灵活现的“抗联小娃娃” 李敏和身边的同志们亲手做了5000多个“抗联小娃娃”送给孩子。 在李敏阿姨居住的地方,包括寝室,几乎所有的房间都陈列着抗联的资料,有歌曲、有记事、有书信、有照片(特别难忘的是那几张在冬天她的战友冻掉手指脚趾的相片)、有物件,也有她亲手制作的抗联衣服和布娃娃。 我是在一个绿色的铁皮饭盒上看到了穿着灰色和绿色抗联服装的布娃娃,戴着军帽,佩着红色的袖标,扎着皮带,穿着马靴,很威武。 李阿姨告诉我,这样的小娃娃她和身边的同志们做了5000多个,不只是为了展示抗联战士的风采,更是为了宣传抗联精神的需要。当初,他们走进学校向孩子们讲述抗联的故事,她发现不只是小孩子们,包括大学生都不太能听懂,于是,她根据孩子们喜欢玩具的特点,做了一批美丽的布娃娃,穿上抗联服装,在赠送布娃娃的同时附上几页文字资料,详细阐述了抗联服装的由来,讲述了抗战十四年的艰苦历程,告诫年轻人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一个小布娃娃,寄托着老人对下一代的期望。 义务讲解员 李敏阿姨的家就是抗联历史研究会,她已经把研究会当作家的一部分,每一天都在这里工作,接待来访参观的客人。别的博物馆都有讲解员,在这个家里,讲解员只有她一个人,没有节假日,没有薪酬,来了客人从头到尾参观完最少两个小时。两个小时里,她就那么站着,不间断地说着、讲着……有时一天要接待好几拨。我曾和她统计,以每天平均10人参观计算,她一年大约接待3000多人,她已经接待了十多年,大约有5万人次。2015年因为是抗战胜利70周年,仅一年她就接待了上万人次。 她的日子就这样过着,不只是接待、讲解,还要演出,还要参加各种和抗联有关的认证、会议。认证的当地大多都是山区,因为当年的密营就驻扎在那里,坐车的颠簸可想而知。老人告诉我,有的地方车上不去她就爬上去,别人不敢去的地方她去,只因为那里可能有战友的足迹,赵尚志的头颅就是在这种状态下被她寻到的。 要知道她不仅仅是95岁的高龄老人,1973年她曾做过肠癌手术,至今还带着“瘘袋”!当时医生断言她只能活三年,而老人家现在已经多活了45年。这是怎样的精神啊!我相信,老人已经忘却了自我,在她的概念中,她的生命紧紧地和她的战友们连在了一起,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弘扬抗联精神的宣传队 东北抗联精神宣传队组建十多年了,老人还清晰地记得当初带领队员们去伊春演出的情形。那时候他们还几乎不被人知,为了宣扬抗联精神,她特意为宣传队员们做了服装。那是2004年的夏季,在伊春有一个中央乐团的演出,规模非常大,当她带着宣传队伍举着红旗走进会场时,全场观众都惊愕了,许多人没见过这样的服装。 当主持人把李敏阿姨让到台上请她讲话时,她第一句话就大声地问下面的观众:“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半晌,没有人回答,老人痛心疾首地说:“今天是8月15日,是日本鬼子投降的日子啊。1931年,日本人侵犯我们的国家,蹂躏我们的国土。抗战十四年,1945年的这一天,我们终于把他们赶跑了,大家要记住这一天,要不忘国耻啊。” 就从那个时刻开始,老人坚定了决心,带领她的宣传队走遍战友们战斗过的地方,让抗联的旗帜永远高高飘扬。十多年了,他们演出了到底有几百场她已经记不清了,但是,他们从来都没有放弃过,就这么一路高歌走了过来。 2016年夏季,在尚志的亚布力,我亲眼目睹了宣传队的演出,舞台就在山脚下。尚志是抗联的老根据地,李敏阿姨在这里曾跟随赵尚志一同战斗过,一定是触景生情。那天,老人和她的宣传队的演出是那么的投入,一首《你在哪里》让现场的观众潸然泪下。老人一边望着战友的遗像一边落泪唱着,情到深处几乎不能自制,身边的队员们搀着她,慢慢地走着,抚摸着,而台下几乎每个人都泪流满面。 是啊,可能就在这片大山里,埋着战友们的忠骨;就在那片深林中,留着战友们的足迹;就在这条小溪里,有战友们的身影;就在那条山路间,有战友们的血迹。 你们都在哪儿呀?昨日的枪声仿佛还在耳边回响,昨日的歌声还在心底荡漾,我们,看你们来了!英魂永存,忠骨不朽! 埋在心底的愿望 老人家有两个愿望。一个愿望是建一片抗联的石碑林,地点就在她居住的院子里,这里就是抗联的基地。 石碑上刻上抗联歌曲,刻上已故战友的名字,刻上党和国家对抗联战士的关怀。这些繁琐的过程,需要资金也需要资料,为这,她省吃俭用,拿出了自己大部分工资,用于购买石碑和加工材料,请来能工巧匠一锤锤地凿着,她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完成这个工程。 另一个愿望是把抗战十四年写进教科书,让人们牢记,抗战不是八年,是十四年,东北抗日联军的血战也是全中国抗日战场的一部分。为了这个,只要有机会她就说,2002年正月初三,胡锦涛总书记来她家里时,她和总书记谈起过,总书记非常重视,并在抗战60周年的纪念大会上头一次提出来,中国的抗战从1931年9月18日就开始了,抗战是十四年。 现在,第二个愿望已经实现了!2016年9月秋季学期开始,起始年级使用新编修的历史教材,其中,抗战十四年写进了教科书。老人终于松了一口气说:这下我的战友们可以瞑目了。 习主席在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的讲话中指出:70年前,中国人民经历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和平的阳光再次普照大地。 而这和平的代价,也包括了东北抗日联军的浴血奋战,他们付出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苦痛,钻山洞、爬草地、攀高山、卧冰雪……为此,有人冻掉了手指脚趾,有人被战火毁成了残疾,有人永远埋在了这片黑土地里。据统计,到抗战胜利时,抗日联军由当初的4万多人,仅存活下来不到4000人。 东北抗日联军在中国的革命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伟大功绩,他们用14年的艰苦斗争,牵制了数十万日伪军,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争,他们英勇无畏,他们宁死不屈,他们可歌可泣。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李敏老前辈为我们作出了典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要铭记历史,弘扬伟大的爱国热情,珍爱和平,捍卫来之不易的胜利成果。抗联薪火定会代代相传! |
|||||||||||||
(来源: 哈尔滨日报 ) |